当前位置: 首页>胸痹心痛的五脏调治

阅读数(12437次)

胸痹心痛的五脏调治

发布人:admin 最后更新时间:2009年2月24日

  胸痹心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,是由于正气内虚 ,痰浊、瘀血、气滞、寒凝而引起心脉痹阻不畅,临床以膻中或胸部发生性憋闷、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。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,该病有逐渐增加的趋势,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。该病有着复杂的临床表现及病理变化,而中医药治疗从整体出发,根据五脏相关的特点进行辨证论治,具有综合作用的优势。

  1.胸痹心痛与脾胃

  胸痹心痛,病在心脏,心脏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在生理结构上,脾胃与心脏,经脉相通 ,连为一体。《灵枢·经脉》言:“脾足太阴之脉 ……其支者,复从胃,别上隔,注心中。”《素问·平人气象论篇》言:“胃之大络,名曰虚里,贯膈络肺,出于左乳下,其动应衣,脉宗气也。”还应该指出,脾胃与心的连系是全方位的,它们通过经别、经筋以及其他经相连结。在生理功能上,心火下交于肾,肾水上济于心,而脾胃居中,为阴阳水火上下升降之枢纽。心脏本身靠气血以营养 ,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。在病理影响上,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,气虚无以推动血液,血虚不能充盈脉络,可使血流滞涩成瘀;脾胃失调,水谷不运,闭塞胸中气机;脾虚中阳受损,痰饮湿浊内生,阴乘阳位,闭阻心胸则气血不通成痹。可见,胸痹心痛的形成,无论是发病的基础,还是发病的条件,都与脾胃有关。因而,调理脾胃法与胸痹心痛本虚标实的病机相切合。在辨证治疗上 ,脾胃虚弱,气血不足所致胸痹心痛,宜益气健脾,补养心血,方用归脾汤加减;阳虚寒凝之胸痹心痛,宜温运脾胃,通阳化饮,方用苓桂术甘汤加减;脾胃失调,痰湿食滞之胸痹心痛,宜消食导滞 ,通利脾胃,方用保和丸合栝楼薤白散加减。

  2.胸痹心痛与肝

  在生理上,足厥阴肝经与手少阴心经、手厥阴心包经均交于心,心主血脉,为气血运行的基本动力,肝藏血,调节人体循环血流量,心肝相互协调则心有所主,肝有所藏,脉道充盈,气血运行有序,脏腑组织营养充足,机体功能正常。同时,心主神明,肝调情志,人的精神乐观,心情舒畅 ,肝的疏泄功能得到正常发挥,心所主之血脉则畅行无阻。反之,若肝失疏泄,气机郁结,则胸阳不运而成胸痹心痛;肝失疏泄,气血运行涩滞,经脉不利,气血痹阻胸阳而成胸痹;肝失疏泄,津液输布异常,水湿痰浊阻滞,胸阳不展而成痹。

  临床治疗胸痹心痛,从肝论治,疏肝理气,活血化瘀,既能使情志舒畅,又能使气血畅通,胸痹心痛尽消,方用柴胡疏肝散和血府逐瘀汤加减。若由情志抑郁所致者,兼血瘀 可采用活血解郁法,方用四逆散合桃红四物汤;兼痰浊可采用豁痰解郁法,方用栝楼薤白半夏汤;兼寒凝可采用温阳解郁法,方用参附汤合桂枝甘草汤。

  3.胸痹心痛与肺

  心肺同居胸中,位置比邻,经络相连,在生理功能上,心主血脉,肺主气,朝百脉,心血肺气相互依存,相互为用,维持全身正常的气血循环。若肺气虚弱 ,则血行无力而迟滞, 水道不通而生痰湿,进而影响血液运行,闭塞胸中,终致胸痹心痛。临床从肺论治胸痹心痛,以补益肺气为常法,方用保元汤合丹参饮加减。若见痰浊闭阻,可用理肺祛痰法,配合二陈汤加减。

  4.胸痹心痛与肾

  肾为先天之本,一身阴阳之根,生理上肾阴上济心阴, 以防心火过旺,肾阳温养心阳,以防胸阳不展、心阳不足。若肾阴亏虚,无以养心,则心血不足,血脉枯涩而痹阻不通; 若肾阳不足 ,命火衰微 ,则阴寒之邪内生,正如《金匮要略》“阳微阴弦”之谓。即阴盛之邪上乘阳虚之胸 ,邪正相搏,寒凝气滞,痹阻胸阳而心痛。临床辨证治疗之时,肾阴亏虚,心失所养者,宜养阴宁心 ,方用天王补心丹加减;阳虚阴盛者,依经典方法宜化痰、除饮、散寒、温阳并举,化痰宜栝 楼薤白白酒汤、栝楼薤白半夏汤、枳实薤白桂枝汤加减;除饮宜桂枝生姜枳实汤加减 ,温阳散寒宜金匮肾气丸、乌头赤 石脂丸加减。

  总之,胸痹心痛是以心为核心,涉及多个内脏受损的本虚标实病变,其本虚主要为肾阴阳不足、心肺气虚、脾胃虚弱、心肝血虚 ,标实多表现为气滞、血瘀、痰浊、寒凝。由于五脏功能不足,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敷布、运行、转输障碍,进而产生血瘀、痰浊等病理产物。血瘀为主者,虚证多为心肺气虚,治宜补益心肺,益气活血;实证多为肝失疏泄,气滞血瘀,治宜疏肝理气,活血化瘀。气滞为主者,一为肝气郁结, 一为痰浊阻滞,主要责之于肝脾不调,导致气机升降阻滞, 治宜疏肝健脾,涤痰化浊。以痰湿为主者,虽然涉及肺、脾、肾多脏器失调 ,但尤以脾虚生痰为主要病理机制,治宜健脾温肾宣肺。探讨胸痹心痛与五脏的相关性 ,正确分析、全面把握其病因病机 ,对多脏结合、标本兼顾、整体治疗胸痹心 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