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 首页>脑有所医┃中医脉诊——深探生命韵律

阅读数(133次)

脑有所医┃中医脉诊——深探生命韵律

发布人:网站管理员 最后更新时间:2024年5月30日

      在博大精深的中医理论中,把脉是诊断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。这一方法历史悠久,至今仍在现代医疗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本文将深入解析把脉的多个方面,涵盖其原理、所涉及的部位、脉象分类、常见的脉象特征及其所代表的意义,同时还将探讨在把脉过程中的注意事项、现代应用以及存在的局限性,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。


把脉原理


      把脉,亦称切脉或诊脉,是指医生用手指感知患者脉搏跳动的形象,即脉动应指的现象。在中医理论中,人体的血脉遍布全身,内与脏腑相连,外达肌肤表面,负责运行气血,循环不息。因此,脉象能够反映全身脏腑功能、气血运行以及阴阳平衡的综合信息。
     通过把脉,医生能够感知血脉搏动的微妙变化,进而推断出脏腑的功能状态,从而判断疾病的性质、所在部位以及病情的轻重程度。把脉不仅是中医四诊(望、闻、问、切)中的重要一环,更是中医诊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,对于全面了解和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具有重要意义。


把脉部位


       脉诊部位在历史上存在多种认知。有三部九候诊法、人迎寸口相参合诊法等。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多为寸口诊脉法。在《素问 五脏别论》中,有独取寸口可诊察全身的记载。经过《难经》的进一步阐发,以及西晋王叔和在《脉经》中的系统论述,独取寸口理论日趋完善,脉诊方法也得以确立,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推广和应用,直至今天依然是中医临床重要的诊查方法之一。
     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,指的是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桡动脉。医生通过单独切按这段桡动脉的搏动,根据其脉动形象,来推测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况。寸口脉分为寸、关、尺三部。通常以腕后高骨(桡骨茎突)为定位标志,其内侧的部位,关前为寸,关后为尺。两手各有寸、关、尺三部,共六部脉。
      在临床上,医生通常是依据《内经》中“上竟上”、  “下竟下”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对应的脏腑。即上(寸脉)以候上(身躯上部),下(尺脉)以候下(身躯下部)。左寸候心、右寸候肺,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;左关候肝胆、右关候脾胃,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的疾病;两尺候肾,包括肚脐以下至足部的疾病。


把脉方法


      把脉的方法主要有三种:浮取、中取、沉取。浮取时医生轻触患者皮肤,以感知浅表脉象;中取时,医生施加适中压力,以感受中层脉象;而沉取时,则需重压,以探知深层脉象。三种方法相互配合,可全面了解患者的脉象信息。
     把脉可单手亦可双手,这并没有硬性规定,依据每位医者的习惯而定。双手同时诊脉的优势在于,能够对比左手与右手脉象的微妙变化,如脉力的强弱等,从而更全面地掌握病情,同时也节约了诊脉时间。而单手诊脉应用更为广泛,也有自身优势,可以浮、中、沉三种指力在短时一气呵成九候。这两种诊法是可以结合使用的。



脉象分类


      中医脉象种类繁多,常见的有浮脉、沉脉、迟脉、数脉、滑脉、涩脉等。这些脉象不仅反映了气血在体内的运行情况,还反映了脏腑的功能状态。常见的脉象如浮脉多见于表证,沉脉多见于里证,迟脉多见于寒证,数脉多见于热证,滑脉多见于痰饮或食积,涩脉则多见于血瘀等。医生根据脉象的变化,可对患者病情进行初步的判断。


把脉意义


       1、个体化诊断
       每个人的脉象都是独一无二的,把脉能够捕捉到患者个体的生理和病理信息,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。
       2、疾病预测
      通过脉象的变化,医生可以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,从而提前采取干预措施。
       3、疗效评估
      在治疗过程中,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治疗效果的好坏,为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。


把脉注意事项


      把脉时,应保持诊室环境安静,以减少外界噪音和干扰因素,确保医生和患者能够专注于诊脉过程。
      医生在诊脉时应安神定志,集中注意力,仔细观察和分析脉象的变化。同时,患者应保持平心静气的状态,如果情绪激动或刚进行剧烈运动,应稍作休息,待心情平静后再行诊脉。
      患者接受诊脉时,应采取正确的体位,一般可选择正坐或仰卧。前臂应自然向前平展,与心脏保持同一水平位置。手腕伸直,手掌向上,手指自然放松。在腕关节下方应垫一个松软的脉枕,以确保脉象的清晰可辨。同时,患者应避免佩戴手表或其他首饰,以免对诊脉造成干扰。充分暴露寸口部位,保证气血通畅无阻,有助于医生更准确地把握脉象信息。


把脉的局限性


       尽管把脉在中医诊断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,但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。
       首先,把脉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洞察力,才能准确判断脉象所蕴含的病情信息。
       其次,脉象的变化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,包括患者的情绪状态、环境因素以及个体差异等,增加了诊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。
       最后,把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生的主观感受,缺乏客观性的评价标准,进而影响诊断的一致性和可靠性。
       中医把脉是一种既科学又独特的诊断方法。它深刻体现了中医对生命韵律的精准把握,同时,也为疾病诊断提供了个体化、全面性的重要手段。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,中医把脉将在未来医疗领域中发挥愈发重要的作用


专家介绍


崔燕
副主任中医师


      主张针药并用,内调外治,身心同治。
      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塞、眩晕、失眠、帕金森等神经内科疾病。尤其擅长刺络放血治疗难治性面瘫、面肌痉挛、头痛、耳鸣、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、颈肩腰腿疼、膝关节病等。
      门诊时间:周一周四针灸楼全天,周五门诊楼全天;
      电话:67663511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