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 首页>生命之光——记市中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孙菊光

阅读数(2155次)

生命之光——记市中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孙菊光

发布人:admin 最后更新时间:2013年5月4日

白天,门诊室内,一张桌子,几把椅凳,病人来来往往;夜晚,休息时,床头手机,不时响起……20多年,她坚守工作岗位,为病人带来“生命曙光”。她,就是徐州中医院脑病中心主任孙菊光。
孙菊光是市“三八红旗手”、省“百佳医生”、省“十大医德标兵”……面对众多荣誉,孙菊光说,她看重的是病人及其家属满意的笑脸。
日前,孙菊光在全省卫生系统、全市百万职工中,获得省“十佳文明职工”荣誉。
救命,她与时间赛跑
脑病科病人急诊多。大脑是人的生命中枢,特别对危重病人来说,时间就是生命。
孙菊光说:我就是在和时间赛跑。
这是一个冬天的深夜,孙菊光被电话从睡梦中叫醒。这是医院的急诊电话,看着熟悉的号码,孙菊光知道,又一个生命等着她去挽救。
孙菊光赶紧起床,来不及洗漱,直奔医院而去。患者是一名42岁的男性,因突发昏迷入院,由于梗死部位位于重要的神经功能区,随时有生命危险。她带领医疗团队,进行紧张抢救,但病人接着又出现了高热、血凝异常、肺部感染等严重并发症。
为挽救生命,孙菊光与时间赛跑。患者病情的变化时刻牵动她的心,每天早来,晚离开,甚至守着病人一整夜。结合患者的实际病情,她采取中西药联合应用,患者在两周后才脱离危险,逐渐清醒。由于部位位于重要功能区,患者出现偏瘫、失语等症状,情绪非常低落。为让患者重树信心,孙菊光每天都到病房鼓励患者,苦口婆心。经过一段时间精心治疗,患者顺利出院且生活能够自理。
“病人危重,家属着急,医生要做的就是挽救生命。”孙菊光说,看到病人康复了,家属微笑了,我们就安心了。
一位50多岁来自安徽的农民,因突发脑梗塞,昏迷不醒。孙菊光带领她的团队,根据患者情况制订详细方案,经过针灸、康复训练,患者生活能够自理,半年后能参加劳动。
患者家属为感激她,特意从家乡带来花生、萝卜。看到病人家属长途劳累,难以言表的心情,孙菊光深知,农民不容易。为让家属安心,她破例收下了这份“感激”。但将300元钱悄悄塞给了患者家属。
手机,24小时为病人开着
每天,除在门诊接诊外,孙菊光都要到病房巡查。
病房内,很多患者都和她成了朋友。患者家属说:“孙主任不但医术高,技术好,而且对人友善热情,是一个有着菩萨心肠的医生。”
采访时,孙菊光正在接待一名40多岁的脑梗塞高血压患者。这位女性患者,是孙菊光的老病号了,近两年来,只要身体感觉不舒服,她都会来咨询。
患者说,有一天半夜两点多了,翻来覆去睡不着觉,心里特别难受,想找孙主任问问,又怕打扰她休息。心想,大半夜的,手机一定关机了。后来自己实在疼得忍不住了,还是拨打了电话;手机通了,孙菊光耐心地听完她的诉说,交待注意事项,又安慰她好大一会。这时,患者才知道,她的手机从不关机,24小时开着。
全天候待命、24小时开机,这是一条“生命热线”。孙菊光却说,这是她的职业决定的。多年来,她习惯了24小时开机。“除了在为病人检查治疗的特殊时刻,无法接听,其它任何时候,病人随时能找到我。”孙菊光说。就在记者采访时,不少患者打来电话,孙菊光一一耐心回答。
“病人或者家属因为疾病,心里着急,作为医生,我们不能急,不应烦,也许一句安慰的话,一句温暖的嘱咐,他们就会觉得内心很踏实。”
临床,既要疗效好又要花费少
脑病患者,治疗周期长,医疗费用成为很多患者,特别是家庭困难人群的“经济包袱”。
为了使病人得到更好的、更前沿的治疗,孙菊光坚持不断学习新理论、新技术,用新的、成熟的治疗理念服务于患者,将疗效好、花费少的新技术应用于临床。
去年底,一名37岁的安徽农民,左半身瘫痪,慕名前来。但患者家庭困难,家属十分担心治疗费用。看出那份担忧,孙菊光专门为病人开通绿色通道,快速完成各项相关检查,讨论后实施超早期溶栓术,后应用更加完善的治疗理念,从药物的剂量、应用时间、方法等微小细节做起,配合中药、针灸、康复治疗,患者在治疗后很快能够站立行走,完全康复。
病人康复了,家属脸上有了笑意,孙菊光内心有了成就感。像这样的病人,她一年要接多少,并没统计过。但是,用新的医疗技术,让病人尽快康复,这样的事情,她却一直在做。孙菊光说,救死扶伤是一种责任,减轻患者经济负担是一种社会使命。她要做的就是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,把握新的学术动态,为病人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。
防患未然,健康在于平时。为让大家了解脑部疾病,她经常到社区、工厂、干休所义务举行健康讲座,提醒大家预防为主。目前,市中医院中西医结合脑病诊疗中心,已成为国家重点建设专科单位,国内规模的中西医结合脑病诊疗中心之一。
对话孙菊光
4月28日,孙菊光在南京参加了省“十佳文明职工”表彰大会。
翻开她的履历,一份份荣誉背后,承载的是无私的辛勤付出。与她的对话,从这些荣誉谈起。
记者:这么多的荣誉,也是对你的肯定,作为一名医生,你怎么看待这些荣誉?
孙菊光:这些荣誉不是我一个人的,这是所有医疗卫生工作者的荣誉。我只是她们中的普通一员。荣誉的背后,凝结的是我们所有医护人员的辛勤汗水。
记者:作为专科带头人,平日已经非常忙碌,回家希望好好休息,你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,还坚持了20多年,是什么在支撑着你?
孙菊光:我们的工作性质,决定我们要随时待命,争分夺秒。救治病人是不分白天黑夜的,放弃个人休息时间是我们的义务和责任,选择了医生,也就选择了奉献。
记者:作为一名医生,救死扶伤是天职,但你还肩负协调家庭矛盾、病人心情疏导等工作,觉得累吗?
孙菊光:现在的医学模式不仅要救治病人,还有心理调适。很多疾病与患者心情、家庭矛盾、工作压力有关,我们在给人治病的同时,还要进行疏导,进行全方位的治疗。只要病人病情好转、稳定直至痊愈,我们累点又算得了什么。
记者:作为一名医生,你开心、幸福的事是什么?
孙菊光:当每一位病人病情好转时,当一条条生命被我们抢救过来时,我们开心、幸福。在抢救生命时,只要能尽一份力,我们都会付出100%的努力。生命没有贵贱,对我们来讲都是一样的。
她,在他人眼中
病人家属张女士说:我母亲已经住院3年了,她把我的母亲,当成自己的母亲一样看待。她做事认真负责,每天下班都会过来看看,问问母亲的情况。她对每一位病人,都很热情,不管是已经出院的还是正在住院的,病人和家属都说她好。
护士长张淑美说:脑病科的病人年纪偏大,作为一名医生,她不仅救治病人,还把病人当成自家人,像对待长辈一样,称呼病人为叔叔、阿姨。作为护理部门,我们平时上班时间已经很早,但她每天却来得早,走得晚,节假日也坚持查房,精力充沛,就像“铁人”一样。
脑病科副主任史江峰说:作为学科带头人,她工作勤勉,整天没日没夜。虽然医术精湛,但她还经常学习新知识,了解新技术,带领科室人员创新疗法。虽然家在外地,但她大部分时间都在医院,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,这些年,她获得了不少荣誉,可以说是实至名归,她是我们的骄傲。(转载《徐州日报》2013年4月30日 二版 记者 魏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