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 首页>中医“七情”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作者:张丹 五病区一级护士

阅读数(13718次)

中医“七情”与脏腑之间的关系 作者:张丹 五病区一级护士

发布人:admin 最后更新时间:2011年9月28日

      《三因方》中曰:“七情,人之常性,动之则先自脏腑郁发,外形于肢体。”

      “七情”即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七种情志变化,是内伤的主要致病因素。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,是生命活动的正常现象,不会使人发病。《读医随笔•气血精神论》说:“喜怒思忧恐,本于天命,人而无此,谓之大痴,其性死矣。”当外在突然、强烈或长期性的情志刺激下,超过了正常的生理活动范围,而又不能适应时,使脏腑气血功能紊乱,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,这时的七情就成为致病因素,而且是导致内伤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,故称为内伤七情。七情做为致病因素,有别于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入人体,而是直接影响有关的脏腑而病,情志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,而且对所有疾病的转归起着重要作用。

      中医认为,人们对于外界环境的刺激所引起的情志变化,是由五脏的生理活动所产生,故一般将喜、怒、思、悲、恐称作五志,分属于五脏。《阴阳应象大论》中说:“心在志为喜,肝在志为怒,脾在志为思,肺在志为忧,肾在志为恐。”

      七情与脏腑气血的关系

      人体的情志活动,必须以气血作为物质基础,气血来源于脏腑正常的生理活动,而脏腑所以能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,又必须依赖于气的温煦、推动和血的滋养。不同的情志变化对各个脏腑有不同的影响,而脏腑气血的变化,也会影响情志变化。由此可见,气血是脏腑生理功能所必须的物质基础,而情志活动又是脏腑生理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。所以,情志活动与脏腑气血的关系非常密切。

      七情的致病特点

      (一)影响脏腑气机。七情致病,主要影响脏腑气机,使气血逆乱,导致各种病证的发生。其中主要有:怒则气上、喜则气缓、悲则气消、思则气结、恐则气下、惊则气乱。

      (二)直接伤及内脏。七情过激可直接影响内脏生理功能,而产生各种病理变化,不同的情志刺激可伤及不同的脏腑,产生不同病理变化。如《素问•阴阳应象大论》中所说,“怒伤肝”、“喜伤心”、“思伤脾”、“忧伤肺”、“恐伤肾”。

      (三)情志波动。可致病情改变情志活动的异常,既然能直接伤及内脏,影响脏腑气机,而导致疾病的发生,那么,对已患的疾病就必然有所影响,或使病情加重,加速恶化,甚至导致死亡。

      七情与五脏的关系

      中医认为:七情与人的五脏密切联系,与五脏的生理、病理变化相关联,一一相对应。七情波动能影响人的阴阳气血平衡和运行。

      正常情况下,人体的阴阳处于平衡状态,保证机体的各项生理功能的正常。剧烈的情志变化,可以使阴阳平衡失调,影响人的气血正常运行,导致气血功能紊乱。正如《素问•举痛论》指出的:“百病生于气也。”

      (一)喜

      喜,即喜乐、喜悦,喜为心之志。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。

      心能主血,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,面色红润,御寒能力,抗病能力提高,罹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;心主神明,愉悦时,思维敏捷,想象力丰富,创造力增强;心其华在面,喜悦时会神采飞扬,面带笑容,喜形于色;心开窍于舌,高兴时能口若悬河,滔滔不绝。

      喜伤心

     《素问•举痛论》说:“喜则气缓”。过喜的异常情志可损伤心,常出现心慌,心悸,失眠,多梦,健忘,多汗出,胸闷,头晕,头痛,心前区疼痛,甚至神志错乱,喜笑不休,悲伤欲哭,多疑善虑,惊恐不安等症状,可导致一些精神、心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,严重者还可危及人的生命,如大喜时造成中风或突然死亡,中医称之为“喜中”。

      (二)怒

      怒,即恼怒、忿怒、愤怒,怒为肝之志。肝能表达人的愤怒之情志活动。

      暂时而轻度的发怒,能使压抑的情绪得到发泄,从而缓解紧张的精神状态,有助于人体气机的疏泄条达,以维持体内环境的平衡。若长期躁怒,则气升太过,血随气逆,并行于上。

      怒伤肝

      大怒、过怒易伤肝,表现为肝失疏泄,肝气郁积,肝血瘀阻,肝阳上亢等病证。出现胸胁胀痛,烦躁不安,头昏目眩,面红目赤等症状。人体发怒时可引起唾液减少,胃肠痉挛,心跳加快,呼吸急促,血压上升,血中红细胞数量增加,交感神经兴奋。《灵枢•本神》说:“盛怒者,迷惑而不治”。因此,若长此以往,会使人患上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,严重甚至危及生命。

      (三)忧(悲)

      忧(悲),即忧愁、悲哀,为肺之志。肺是表达人的忧愁、悲伤的情志活动的主要器官。人在悲伤忧愁时,可使肺气抑郁,耗散气阴。当人因忧愁而哭泣时,会痛哭流涕,这主要是因为肺开窍于鼻,肺主气,为声音之总司。忧愁悲伤哭泣过多会导致声音嘶哑,呼吸急促等。肺主皮毛,故忧愁会使人的面部皱纹增多。

      忧(悲)伤肺

      忧悲不解主要伤肺,导致肺气郁滞不舒,故《灵枢•本神》说:“忧愁者,气闭塞而不行。”忧悲过度,能至肺气消散,所以称“悲则气消”,甚者导致心肝神魂失常,精神狂乱或者昏厥。

      (四) 恐(惊)

      恐(惊),即恐惧、惊恐,为肾之志。肾是人们表达惊恐之志的主要脏器。

      人在受到剧烈惊恐之时,会出现大小便失禁,这与肾主前后二阴,肾主两便的功能相符。肾藏精,生髓充脑,人受到惊吓后,会突然昏厥,不省人事,与肾藏精,生髓充脑有关系。惊恐在正常情况下对机体是有一定的益处的,可以引起警觉,避免机体遭到危害。

      恐惊伤肾

      “恐则气下”,惊恐过度会耗伤肾气,使得肾气下陷,二便失禁,遗精滑泄,严重的惊恐,还会导致人的死亡。

      此外,恐与惊两种情志活动可以同时发生,如《景岳全书•癫狂痴呆》说:“大惊卒恐,一时偶伤心胆,而致失神昏乱。”因此,大惊可伤心。

      (五)思

      思,即思考、思虑,思为脾之志。人的思虑的情志活动主要是通过脾来表达的。

      思是精神高度集中的思考、谋虑的一种情志。当人在思考或焦虑时,往往会出现饮食无味,食欲下降;有的妇女可以因为工作紧张,思想高度集中导致月经量少,经期紊乱等,这与脾主统血的功能相一致。

      思伤脾

     《素问•举痛论》说:“思则心有所存,神有所归,正气留而不行,故气结矣。”伤脾可以表现为气血不足所致的乏力,出现头昏,心慌,贫血等症状。有的还可出现暧气,恶心,呕吐,腹胀,腹泻等消化道疾病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。

      正如《医醇賸义•劳伤》中所说“夫喜、怒、忧、思、悲、恐、惊,人人共有之境,是即喜怒哀乐发而皆中节也。此天下之至和,尚何伤之有?”因此,七情平衡则人体脏腑功能协调,是预防疾病的重要保证。七情太过和不及都会导致疾病发生,而七情相胜又能治愈疾病。七情如能正确发挥那就是七帖良药,反之,则是七贴毒药。所以,无论在生活还是工作当中,我们都要学会运用传统中医的理论观点,有效的调节情志,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,进而拥有一个健康的体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