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 首页>勇攀心脏介入技术的高峰——记市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张义勤

阅读数(11451次)

勇攀心脏介入技术的高峰——记市中医院心内科主任张义勤

发布人:admin 最后更新时间:2009年3月2日

  一位在徐州市民中耳熟能详的领导干部,因患尖端扭转性室速伴休克,住进市内某医院干部病房。患者病情危急,经外请数位专家药物治疗未能脱离危险,情急之中,几位院领导不约而同地想到了一位心脏病专家——他就是徐州地区心脏介入技术创始人之一的张义勤医生。

  张义勤被请来和其他医生会诊时,提出用导管行起搏器治疗纠正尖端扭转性室速。他的抢救治疗方案一经提出,立即遭到众多参加会诊医生的反对和质疑。该院及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经研究商讨后决定:由张义勤医生对患者施行起搏器治疗。由于病人处室速休克状态,不能搬动,必须在病床边起搏,这对张义勤医生形成了极大的压力:起搏导管均须在X光透视下进行安装,否则导管不易到位。此刻,病人的危急情况已不容许他有丝毫犹豫。张义勤医生就在病床边、在无X光机的条件下,凭借他的血液动力学漂浮导管的经验,为病人进行了漂浮起搏导管穿刺安装术。导管在腔内心电图的指导下,顺利地漂浮到了右心尖部,仅发了三个电脉冲便将病人的尖端扭转室速终止了,病人的血压也恢复了正常。在继后的日子里,经药物巩固治疗,病人治愈出院。

  ——这是18年前发生在市内某医院干部病房的一幕。张义勤医生能够成功挽救一位领导干部的生命,除了他那娴熟的介入技术,还多亏了他此前刚刚研制出来的漂浮起搏导管。当时,这种导管进口的很难买到,国产的尚处空白。

  张义勤1977年毕业于南京医学院医学系,从走上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,他便抱定了“病人的需求就是医生的目标”的从医信念。上世纪70年代末,介入技术在我国才刚刚起步。医生做介入手术时须在X光机旁进行,还要穿一件重达二三十斤的铅衣,且不说其辛苦劳累的程度(高温季节每次手术后都要大汗淋漓),还要承担可能发生的手术风险,更让医生担忧的是,因长期接受辐射对自身健康的损害——治疗的病例越多,医生患放射性白血病的几率就越高。因此,相当多的医生对此项工作望而却步。张义勤忧病人之忧,置个人安危于不顾,在介入治疗领域拼搏、求索,至今已整整30个春秋。

  张义勤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之初,安装起搏器要靠外科帮助寻找头静脉,安装过程中不仅要求医生必须掌握熟练的导管技术,还要具备定位识图能力和电子方面的知识,所以手术难度大、要求高。张义勤医生以他对这一专业的执著,刻苦勤奋地不断钻研实践,很快掌握了寻找头静脉技术和穿刺技术,导管操作技术日臻熟练。其后多年间,他率先在徐州开展了起搏、风心、先心等心脏介入手术;由他独立开展的心脏起搏器单腔、双腔、三腔安装技术在徐州及周边地区领先;他开展的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球囊扩张技术,已完成1300多例,在全省处领先地位;他率先在徐州开展了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狭窄的球囊扩张、动脉导管未闭、房间隔缺损的封堵术等介入技术……张义勤不畏艰险,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心脏介入技术的高峰攀登,取得累累硕果,成为徐州及省内外闻名遐迩的心脏介入专家。

  2006年,为了把徐州市中医院心内科做大做强,求贤若渴的院领导班子将张义勤专家引进该院,任心内科主任。

  张义勤主任任职后,一次,有一个风湿性心脏病病人慕名找他。这位病人由于活动后憋喘先后在多家大医院就诊,均经彩超诊断为二尖瓣中度狭窄伴重度关闭不全,各医院的医生都认为需做外科开胸换瓣治疗。病人了解到开胸换瓣危险大、费用高,想请张义勤主任做介入治疗。张主任为其做了介入手术后,病人症状明显好转,既避免了开胸手术的痛苦和危险,还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。

  像此类既挽救了病人的生命,又避免了大手术所造成的创痛,还为病人节省了大量医疗费用的病例,在张义勤主任的从医生涯中举不胜举。

  张义勤主任现为南京医科大学教授、中国矿大教授、江苏大学教授,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技术专业委员会主任、徐州市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、徐州市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,徐州市专家。他先后完成省厅科研课题2项,在省级以上医学杂志发表论文12篇;研制成功心脏射频消融导管,,并通过江苏省卫生厅组织专家的鉴定;获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、二等奖和市级科技奖多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