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医药文化

当前位置: 首页>我与中医药

阅读数(6717次)

我与中医药

发布人:admin 最后更新时间:2009年6月20日

  小时邻居中有一家中药堂,整个巷子里常年飘散着中药的味道。我喜欢这种味道,所以每当从堂前经过时,都要深深地吸上几口,然后小心翼翼地走到堂前门旁,偷偷地往里看:坐堂的老者,包药的小伙计,抓药的众生,还有一面墙上立着的木柜子,一个个方盒子。草药味就是从那里散发出来的,这一切令我神往。长大上学了,却阴差阳错地与中医药学擦肩而过,拐进了文学殿堂。

  寒来暑往,几十年后我到了一个新的单位,这里竟然与徐州市中医院有一步之遥,所以稍有不适就赶紧到这里拿点中成小药服下去。可能是应了那句“信则灵”的古训,药到病除,每次取回药,那长方的小盒子总要留着看上几天。时间长了,药名也能说上几个。像丹参、当归、茯苓、何首乌、生地、白芍、红花、柴胡、川芎、决明子等。

  人到中年慢病接踵而至。一段时间我竟成了中医院的“常客”。住院期间让我难忘的有两件事:一是每天清晨,倾听那装满药瓶的小推车轱辘的响声,伴随着浓浓的中药味从走廊的那头推了过来。此情此景唤醒了我儿时的记忆。查房时间到了,医生们踏着轻轻的脚步走到床前,让你张嘴看看舌苔,把把脉,认真询问你的自我症状,而后作病情分析入情入理,让你佩服得五体投地。这都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。可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几位病床医生:孙凤霞、耿健、张鹏、卢树昌等主任。借此机会,我发自肺腑地向他们道声“谢谢”。他们用中医药治好了我的病,调理好了我的身体。打那以后,我几乎再没发生过什么病,更没住过院。

  退休之后步入花甲之年,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再次走进徐州市中医院。不再是患者,而是一种特殊身份——健康使者,即徐州市中医院“健康大课堂”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之一。我喜欢这份志愿者的工作,珍惜为健康教育工作尽义务的机会。

 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,国富民强,然而健康教育却滞后。“无知”让很多人患上了生活方式病。尽管活到七八十岁,却带病或在致残状况下生活。为改变这种状况,徐州市中医院早在上世纪末,就开始进行健康知识讲座。2008年院方又与徐州市总工会联合举办“健康大课堂”,每周四一次雷打不动,学员从几十人增加到现在的三百多人。计划今年下半年重点讲授中医中药在预防中的作用。为让自己从外行变内行,我购买了大量有关书籍,边看边记,边学边讲,现在已初步掌握了中医的凡膳皆药、药食同源、中医治人整体等理论,还有中医的阴阳、五行、经络学说,可操作的针灸、刮痧、推拿、按摩已略知一二。有时也会给朋友露上几手。

  今年3月5日,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人代会的“政府工作报告”中强调指出:“要充分发挥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在防病治病中的重要作用。”近卫生部正式对社会公布:卫生部正式成立中国健康教育中心。已经把健康教育放在医改方案里。并对医疗机构、机关、学校、媒体等做了非常明确的要求。我们“健康大课堂”将借此东风,总结经验,发挥优势,讲课内容突显中医理论和知识,并指导操作,以办出自己的特色,让更多的人分享健康与长寿。

 杨春茹